如何將壞賬降低一半?30年大資料老兵談實戰

2023-03-19 00:30:28 字數 3753 閱讀 5527

“從30年前大學畢業從事大資料行業開始,我就堅信有一天資料會如井噴一樣地產生。”為大資料事業投入了大半個人生的張新昌,創立了中國最早一批的大資料應用服務公司——深圳華策輝弘科技****(以下簡稱smart decision華策),距今已經12年整。

對於當初的選擇,作為smart decision 華策創始人兼ceo的張新昌倍感欣慰。

但在30年前,國內網際網路還沒有崛起之前,講到大資料應用幾乎是無稽之談。

在創立華策之前,張新昌曾在香港的頂級國際銀行工作近10年,後又前往澳大利亞擔任美國sas公司澳大利亞首席顧問,一直從事和大資料應用相關的工作,獲得英國皇家統計學特許統計師,更是在第二屆歐洲資料建模比賽中一舉奪冠。

smart decision 華策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新昌先生

“他就是那種無論做什麼腦子裡都是資料的人。記得當年我們宵夜一起吃腸粉,聊到一個客戶的需求——如何把三維空間的多重資料呈現在二維的座標系中,便於不懂資料分析的市場經理可以快速做出市場策略。結果飯吃到一半他就衝回辦公室,往往這時候他是聽不到外界的聲音的。”華策合夥人,營運長陳志明笑著說道。而那個模型就是匯豐銀行最早期採用的客戶生命週期管理模型,現在很多銀行的客戶管理模型依舊以它為基礎。

“資料是有生命的,因為數字背後代表的是每個人每一刻的生活軌跡。”2007年,國內網際網路金融剛剛發芽,張新昌知道,時機已經到了。當年2月,深圳華策輝弘科技****就此成立,成為國內大資料行業的創業先鋒隊伍之一。

大資料應用者,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那時候,國內企業對於資料的應用完全處於一片空白。華策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行業商業模式,向客戶溝通海外大資料應用模式和成效。從最初服務的匯豐銀行、星展銀行到如今的中國海關、平安集團、招商銀行、捷信、中國移動、順豐、周大福珠寶等,華策的客戶覆蓋了銀行、消金、互金機構、小貸、**、通訊、物流、零售等多維領域。

另一方面因當時國內大資料應用領域人才缺乏,華策招聘了很多大學畢業生進行資料探勘、建模的培訓。如今,最早的這批華策員工均在大型銀行、bat、ibm等公司風控部、資料部擔任要職,一度被稱為“大資料界的黃埔軍校”。

時間看得見,過去的12年中,網際網路催生著傳統金融的變革,大資料的概念開始火遍大江南北,張新昌當年對於大資料將會蓬勃發展的預見得到證實。

大資料的應用更成為國內金融行業,甚至其它傳統行業科技改革浪潮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網際網路金融從藍海荒漠殺成紅海一片,在強監管的清洗下,大資料應用成了實力金融機構的必備生存利器。一時間,網際網路金融催生了無數的第三方大資料機構。很多來自海外知名金融機構的眾多人才也密集歸國,參與或創立金融大資料服務機構。

但在2017年底互金行業爆發過一輪共債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發現,很多大資料公司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效果也並不突出。無論是貸前審批、智慧反欺詐、多頭借貸查詢,還是智慧營銷、智慧催收等產品,都無法產生較大的差異性,即便有,也很難產生在技術上,而是資料的豐富度和體量上。作為最早起步的大資料應用服務商,數十年的資料沉澱優勢便彰顯程式設計客棧出來。

“其實科技發展到目前的情況,大資料應用的技術並不是瓶頸,大資料人才除了懂技術,更重要的是懂商業運作,對特定行業有深入的洞察。這一點上,華策業內十多年的經驗彌足珍貴。”

“要知道客戶的痛點在哪,想到通過技術可以解決商業問題的辦法。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市場上很多公司提供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因為沒有完全站在‘生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客戶真正解決商業問題。”他說,“華策從不給客戶提供從‘生產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產品。根據他們的經驗,那一定會出問題 。”

因此,在張新昌眼裡,大資料應用工程師也是具備創造力的藝術家。來自華為、ibm等名企的資料專家之所以匯聚華策,也正是源於華策能在技術與商業需求之間找到更好平衡的經營模式,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施展空間。經歷著強監管和經濟下行週期,互金行業正處寒冬,懂得技術和商業的結合,可能也是這個階段大資料機構的突圍重點。

據瞭解,華策總部位於深圳,在多地設有團隊,主要產品包括智慧資料、智慧系統、智慧模型以及風控全流程解決方案等。而依靠貸前服務、全流程風控、智慧營銷三大板塊的產品是主要的收入**,核心產品的收費比例達到70%。

華策曾為某迫切需要轉型發展線上零售信貸業務的銀行提供自主研發的的智慧類系統服務,並於一個月後成功上線。上線後將之前純人工稽核的方式轉化為線上自動化信審,極大降低了業務對人工的依賴,將信貸業務辦理時間從以前的2-3天縮短至分秒級別,並實時識別出數萬筆風險行為並攔截,相較上線前壞賬損失降低46%,幫助挽回數千萬元的風險損失;在業務精準營銷上,幫助銀行使用者營銷轉化率提升了51%,零售信貸交易規模帶來近25%的增長。

另外一家銀行曾通過華策自主研發的“復購營銷分”,將其存量客戶開發戶均資產單季度提升70%,存量客戶環比提升21%,理財銷售特選名單轉化率最高提升22倍。使用“復購營銷分”進行客戶二次開發的理財產品佔比均在同期銀行所有理財產品54%以上。很多大資料應用商可以提供相似的產品,但每一家的建模能力不同。在大家都去爭相表達自己家產品最好的時候,資料又是最好的見證者。

“華策的資料來源以及資料沉澱積累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我們使用華策的產品,最看重的不是資料來源,而是他們對於資料處理的能力和對行業的洞察。”一位已經同華策合作了10年的大型機構銀行風控部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互金行業已經進入到下半場,正是需要精細化運營的時候,業內粗放的、只查多頭借貸情況的風控模式已經不夠用了。更精準的風控模型,包括復購模型是信貸行業下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資料玩家,變現賦能方顯價值

“資料只是起點,華策並不是倒買倒賣的資料公司,我們的能力更多在於基於資料和業務洞察下,如何用數學模型深度挖掘出資料的價值。在中國,每個人的數字足跡早已滲透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張新昌說。

隨著國內網購支付、智慧出行、智慧健康、智慧家居、智慧餐飲、線上旅遊等快速落地,人們產生了更多的行為資料。大勢所趨,未來大資料必將站上金融行業科技改革舞臺的**,而大資料處理能力,就是每個企業的大腦。“面對如井噴般襲來的資料,如何真正激發資料www.cppcns.com生命,將之真正服務好資料提供者,才是值得大資料應用者深思的事。”張新昌如是說。

“我們每天會收快遞,使用移動支付,而這些行為會帶來大量的位置資訊、消費能力等個人資料。當我去銀行申請金融服務時,若這些資料可以迅速被呼叫,所有審批無需繁冗等待。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很典型通過技術與商業思路結合,既讓資料提供者享受到便利,促使銀行等資料獲權場景方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派生出新產業。而這就是華策數十年如一日在做的事“

談及目前大資料行業的希望與機遇,張新昌說到,一個希望是個人資料保護的立法可以儘快推出,這個對於消費者和合規的從業者來說,都會是重大的利好;一個機遇則是華策正在大力投入的開放銀行產品。華策目前已經同幾家銀行關於開放銀行設想進行初步合作,希望可以真正通過資料變現,提高企業價值,資料合作,創造公用價值。

大勢所趨:數字浪潮時不我待

“大資料應用序幕才剛剛開始,行業就已經變天了。”在互金行業艱難的變革時期,因為監管政策收緊,黑產欺詐團伙狂歡,一大批大資料應用服務商被迫轉型貸超做起了流量生意,或轉向聯合運營開展助貸業務。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底層信用設施建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是為何短期內中國的金融科技領域很難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監管部門發力整改行業問題,這是金融科技最好的一年。大潮退去,這一行真正生存下來的一定是靠實力說話的。”面對激烈的競爭,張新昌並不焦慮,他表示,華策每年盈利穩步增長,並有香港知名集團入股助力。今年要做的是加強業務專業度、加強內部監管、充分分析和突破更多的行業痛點。2019年,除了金融領域,未來還會在其他領域如零售、遊戲、物流等行業不斷嘗試新的機會。

“市場的想象空間很大,我們更加希望看到的是百家齊放的行業局面。良性的市場競爭更能促進整個大行業的發展,但最終也只有腳踏實地做事情才能走更遠。大灣區的崛起,也給華策這樣的科技公司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如今,張新昌仍同30年前的他一樣,堅持看好程式設計客棧大資料的未來,也希望用華策卓越的資料服務能力,為合作伙伴打造出一個個助力商業決策的“最強大腦”。

本文標題: 如何將壞賬降低一半?30年大資料老兵談實戰

本文地址: /news/media/269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