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程式設計客棧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期。作為主戰場的縣域經濟卻面臨著金融機構網點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服務輻射面窄等諸多短板,影響脫貧攻堅程序。
為打通金融扶貧“最後一公里”,推動金融扶貧工作高質量發展,包括農行、農信社以及翼龍貸等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在內的農村金融體系主體都在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有效途徑,滿足農民對多元化金融服務的迫切需求,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證。
中國特色的扶貧小額信貸
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扶貧小額信貸可以說是為貧困農戶量身定製的金融扶貧產品。這款用中國特色的辦法破解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難題的產品政策要點為“ 5 萬元以下、 3 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
近日,銀保監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扶貧辦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扶貧小額信貸管理的通知》,重申了上述政策要點,同時將扶貧小額信貸支援物件應包含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借款人年齡上限可放寬到 65 週歲。
“唯有瞄準需求,才能精準服務;唯有量體裁衣,才能有效供給;唯有改革創新,才能推動金融迴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本源和初心。”***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吳華表示。
同時,通知還強調扶貧小額信貸堅持戶借、戶用、戶還,精準用於貧困戶發展生產,不能用於非生產性支出,繼續禁止將扶貧小額信貸以入股分紅、轉貸、指標交換等方式交由企業、**融資平臺或其他組織使用。
“此舉不僅解決了農戶貸的到、用得好。而且在特定發展階段和發展領域,服務特定物件,既能夠更有效率、又體現公平。”以內蒙古為例,自 2015 年 1 月至 2019 年 5 月,全區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 117 億元,覆蓋貧困戶29. 2 萬戶(次),貧困戶獲貸率達到52%,存量貸款戶 5 萬戶,貸款餘額 26 億元。同樣在安徽,截至 2019 年 5 月底,全省扶貧小額信貸累計向86. 24 萬戶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 326 億元。
實踐證明,通過市場之手和**之手相牽產生的扶貧小額信貸,增強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改善了貧困地區金融環境,更是實現了增加收入和發展產業雙贏。
尋求突破的市場化金融扶貧
去年底,央行行長易綱在中國人民銀行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暨定點扶貧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金融扶貧要“迴歸常識,尊重規律,為幫扶區縣出思路、出政策、出資源,幫助貧困地區找到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道路,培育完善市場機制,主動應對市場競爭,實現真正脫貧”。
而當前金融機構扶貧的模式基本上是通過放貸給對貧困戶有幫扶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放大地區扶貧資金的效用,以此惠及更多縣域經營主體和貧困人群。
由於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信用程式設計客棧水平及參與者的配合度參差不齊,這一模式並非在各地都適用。金融扶貧要想長期可持續,就必須在模式設計和落實中尊重縣域產業發展特徵和金融本質。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王勇建議,積極支援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注重金融供給的多樣性,發揮貧困地區比較優勢,準確把握扶貧開發金融服務的定位和落腳點,既要通過產業發展引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又要通過發展小額信貸助推脫貧致富。
這便牽扯到經營主體的信用評級。近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組成課題組最新發布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研究》建議,按照“信用評級指標萃取、信用得分求解、信用等級劃分”的步驟思路,探索構建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型家庭農場、養殖型家庭農場、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四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體系,從主營業務和地域分佈兩個維度挖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風險的分佈特點。
金融機構之外,各級**還應堅持長效思維,充分了解貧困戶和縣域經營主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政策制定,進而更深層次地引導貧困戶形成信用和經營意識。
補充地位日益穩固的網際網路金融
從貧困戶到能夠輻射帶動貧困戶的新型主體之間,同樣存在著需要幫扶且尚未達到小康水平的群體。
根據民建上海市委官網去年底公佈的一份《關於通過網際網路金融支援我國精準扶貧的建議》顯示,很多網際網路金融參與者的生活水準尚未達到小康水平但也不屬於國家扶貧物件。對於這類人群,建議希望能夠讓參與者享受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取得的成果,擁有“獲得感”。
實際上,自 20程式設計客棧16 年開始,諸多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始進入扶貧領域。除部分公益型網際網路金融扶貧模式外,更具代表意義的則是以翼龍貸為代表的商業性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開始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全面進入扶貧領域。
雖然網貸的資金成本相對於直接放貸的機構要高,但對三農市場來說,首先考慮的是金融或者信貸的可獲得性,而且農業經營的毛利潤率較高,“對於廣大的三農的市場來說,如果能夠得到更便捷或者對等性更好的金融服務,那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據社科院釋出的《中國“三農”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報告》分析,翼龍貸在貧困地區的借款97%以上處於 10 萬元以下,其中3/ 4 以上處於 5 萬- 10 萬元的區間。這一金額性質其實符合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特徵。按照在貧困地區大約每增加 3 萬元生產資金注入,就能解決 1 個人員的就業問題的論斷,翼龍貸至少已幫助解決數十萬人的就業問題,這對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具有重要意義。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除具有成本優勢、機制優勢外,更重要的是藉助技術優勢,更好地辨別農戶的個人資訊,進行技術手段的風險管控。
經過十數年“三農”領域實踐,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翼龍貸探索出多種有效的網際網路金融助貧減貧模式。包括基於本地化 020 的網際網路金融助貧減貧模式、基於農業**鏈的產業化助貧減貧模式以及探索政企聯動的助貧減貧模式等。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應正視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助推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包括網際網路普及與使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內生動力及政策支援、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等。
具體來看,在貧困地區除加快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應穩步推進農村信用資料庫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資產確權和交易機制,充分改善農村金融司法環境,包括加快確立網際網路金融主體資格、進一步完善失信懲戒機制等。”翼龍貸總裁陸奇捷建議。
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本身,陸奇捷認為應從五個方面入手夯實自身的地位。一是從根本上踐行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二是突破物理網點限制、有效擴大金融服務的市場覆蓋。三是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四是更有效控制經營管理成本。五是創造相應的風控技術,實現農村金融的持續發展。
本文標題: 扶貧小額信貸再規範 翼龍貸夯實補充地位共助脫貧攻堅
本文地址: /news/media/263583.html